陈楸帆,科幻界年轻的作者。生于1981年,广东汕头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艺术学院影视编导专业双学位,目前从事互联网工作。
人物简介
其作品风格较为多元化,游离于现实与虚构的夹缝中,视角独特,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及结构上的形式感,题材涉猎广泛,具有较浓厚的宗教思辨意味。代表作有:《坟》(获2003年首度高校原创之星一等奖)、《丽江的鱼儿们》(英文版由雨果/星云奖作者刘宇昆翻译,获2012年世界科幻奇幻翻译奖,首次颁予中国作家)、《甯川洞记》(获2006年台湾奇幻艺术奖青龙奖首奖)、《鼠年》,短篇集《薄码》(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年2月)以及中篇小说《深瞳》(收录于《星云4:深瞳》,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8月)。目前为最世文化签约作者,长篇近未来科幻惊悚小说《荒潮》在《最幻想》杂志连载中。
成就及荣誉
1997年
《诱饵》,获当年度校园科幻大奖一等奖和首届高校科幻作品“原创之星”奖
2000年
《O》获首届“庄子杯”北京高校原创科幻大奖赛第一名
2004年
《坟》,获首度高校科幻作品“原创之星”奖
2005年
《宁川洞记》获台湾奇幻艺术奖青龙奖首奖。
2011年
美国网络科幻评论杂志《切线》(Tangent)的2011年(英文)中短篇科幻奇幻作品推荐名单。陈楸帆 《丽江的鱼儿们》上榜.
2012年
第二届“科幻奇幻翻译奖”的获奖名单公布。大陆青年科幻作家陈楸帆的《丽江的鱼儿们》获得短篇类奖项。
【第三届全球华语星云奖】获奖作品:
全球华语最佳科幻短篇——金奖《G代表女神》
全球华语最佳科幻图书——银奖《薄码》
全球华语最佳科幻新锐作家银奖
全球华语最佳科幻美术——银奖《薄码》
个人作品
* 1997年
《诱饵》(发表于《科幻世界》1997年第1期,获当年度校园科幻大奖一等奖)
* 2000年
《O》(获首届“庄子杯”北京高校原创科幻大奖赛第一名)
* 2004年
《坟》(发表于《科幻世界》2004年第5期,获首度高校科幻作品“原创之星”奖)* 2005年:
《亲爱的,我没电了》(《科幻文学秀》2005年第4期)
《涟漪》(《科幻文学秀》2005年第6期)
《曼陀罗夜曲》(《科幻文学秀》2005年第8期)
《林中语》(科幻文学秀》2005年第10期)
《甯川洞记》获台湾奇幻艺术奖青龙奖首奖
* 2006年:
《最后的诱惑》(发表于《科幻世界》2006年第2期)
《丽江的鱼儿们》(发表于《科幻世界》2006年第5期)
《甯川洞记》(发表于《世界科幻博览》2006年第5期)
《谙蛹》(发表于《世界科幻博览》2006年第6期)
《先知》(发表于《科幻世界》2006年第8期)
《夜生》(发表于《飞奇幻世界》2006年第12期)、
中篇小说:《深瞳》收录于《星云4:深瞳》,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7年:
《抽象》 (发表于《幻想1+1》2007年1月号)
《吉米》(发表于《世界科幻博览》2007年7期)
《递归之人》(与罗亦男合作)(发表于《科幻世界》2007年第2期)
《彩虹尽头》(发表于《幻想1+1》2007年2月号
《第七愿望》(发表于《科幻世界》2007年7期)
*2008年:
*2009年:
《虚拟的爱》(发表于《科幻世界》2009年增刊)
《一日天堂》(发表于《时尚先生》2009年1期)
《双击》(发表于《科幻世界》2009年1期
《鼠年》(发表于《科幻世界》2009年5期)
《丧尸》(发布于《大众软件》2009年8期)
创作访谈
对于你来说,什么是科幻小说?它吸引你投身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很小的时候,我以为凡尔纳、柯南·道尔、克拉克的小说就是科幻;长大一些,发现《五号屠场》、《1984》,甚至王小波的《白银时代》也可以是科幻;现在我觉得,只要逻辑自洽,具有约定俗成的“科学”元素的想象性作品,就可以称之为科幻小说。当然,评论家兔子等着瞧的说法更简洁:发表在科幻杂志上的小说就是科幻小说。
我创作科幻的根本动力在于,它能给我带来其他行为所无法代替的满足感和快感,就像有人痴迷于跑马拉松,有人疯狂追星一样。
※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在科幻创作上你有哪些优势?专业对你的创作有哪些影响?
高材生不敢当,优势更不敢当,说劣势倒是很多,比如理科知识不够扎实、逻辑不够缜密(尽管我逻辑课学得还不错)等等。如果硬要说专业给创作带来的最大影响,那么我想应该是对文学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是由长期的阅读和系统训练得来的。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文类,它可以有千变万化的风格和题材,可以是硬的软的不硬不软的,可以是新浪潮赛伯朋克后奇点,但从根本上说,小说只有好的或不好的两种。这个问题扯开来谈就会有一本书那么长,所以我就此打住。
※你从小就是个科幻迷吗?能谈谈你喜欢的科幻作家及作品吗?
大概从幼儿园起,我就看父亲从单位带回的《知识就是力量》、《科学画报》上面的科幻小说,印象最深刻的是《失落的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神》,后来又读了凡尔纳的《神秘岛》等,然后由于身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很早就在电视上看到了《星球大战》系列以及《星际旅行》动画片(TAS)。 所以我觉得,在同龄甚至更小一辈的人里,可能很难找到像我这么“核心”的科幻迷。
喜欢的作家作品很多,最喜欢的还是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也许是读的时候年纪正好,造成的冲击最大,所以说读书要赶早赶巧。 ※你的很多作品都有很强的哲学思辨和宗教意味,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吗?
小时候会经常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会是我,而不是别人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胡思乱想多了就变成了所谓的哲学思辨;再者我跟宗教很有缘,身边总会遇见基督徒或者学佛的朋友,我也会去教堂或者各种寺庙观察信徒们的行为,思考其中的意义,然后用文字表达出来。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京ICP备2021017565号-1
版权所有 © 2013 北京正负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国政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