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初的念头
我是怎么想起来要写科幻小说的呢?说起来还要追溯到六十年前。
年轻时我就是一个科幻爱好者,读过童恩正的《五万年前的客人》、《古峡迷雾》、《雪山魔笛》,看过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古庙奇人》等作品,受到深深地影响并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1961年时我还在唐山铁道学院学习,在宿舍里看到同学的一本小册子——马南邨写的《燕山夜话》,其中有一篇《宇宙航行的最古传说》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关于宇宙航行的最古传说出现在中国。
公元第四世纪的《拾遗记》上有:‘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亦谓挂星槎。’”
挂星槎的传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并由此萌生了创作科幻小说的念头。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能付诸行动。
2、从动笔到出版
1977年决定召开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 引发了科幻小说创作的第二次高潮。我终于着手根据挂星槎的传说,利用业余时间创作长篇科幻小说《古星图之谜》。
两年多之后《古星图之谜》初稿完成了,这时已进入1980年代初,在“清除资产阶级精神污染”氛围中,由于个别科幻作品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人对科幻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从整体上给予否定,认为科幻小说是“灵魂出窍的文学”、“伪科学”。一时间科幻小说的创作和出版跌入了低谷。
我把《古星图之谜》书稿试着陆续投给了几家出版社,有的说他们现在不出科幻作品,有的说书稿不适合少年儿童阅读,有的说写的内容在科学上站不住脚……先后都给我退了回来。
其中那家说我书稿“在科学上站不住脚”的出版社,随着退稿把他们外聘的一位大学文学系教师的审稿意见也寄给了我,这是夹在稿纸中的六十多张便签,每一张都针对一个具体问题提出了尖锐批评意见。我如获至宝,认真思考后对书稿中的错误进行订正,对容易误解的进行修改,对错批了的加以强化。对这位教师的帮助我至今心怀感激。
我重新鼓起勇气,继续投稿。投到哪里去呢?我感到一些出版社对于科幻小说能不能出版,在政策上把握不准,掌握得过于严苛。于是大胆的把书稿投到了国家级的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期望在那里能得到转机。
忐忑不安地等待了一年多,终于得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的回复,他们说,“你的来稿我们翻了翻,看来还是有一些东西的”,要我耐心等待编辑审稿。又过了一段时间,编辑部来信说稿子已经看完,认为构思新颖、故事曲折,是一部基础很好的作品,希望来京面谈。
我看到了希望,立即从黑龙江赶到北京,在编辑部小说北组见到编辑组长李景峰,他对我谈了审稿要求,以及对书稿的总体意见,并告诉我,这份书稿将由周达宝担任责任编辑。
周达宝是一位态度和蔼的资深编辑,对科幻文学很熟悉。她对我说,稿子已看过,内容还不错,有一些问题之后再详谈。由于在科学方面她不是很有把握,所以外请了一位天文学家兼科幻作家郑文光来协助审稿,现在稿子还在郑文光手上,让我先和她一同到郑文光家去取,同时再听听他的意见。
我和周达宝一同到了和平里郑文光家,他家面积不大,屋里收拾的井井有条,郑夫人还在冰箱里拿出了绿豆汤款待我们。从周达宝和郑夫人谈话中可以看出,她们两家交情颇深。后来我才知道,郑文光脍炙人口的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就是经过周达宝编辑出版的。
郑文光对我说,他看过不少以挂星槎为题材的科幻稿件,但都没有挖掘到《古星图之谜》这样的深度和广度。他认为这篇稿子在科学上是能站住脚的,表示了肯定和支持。他同时指出稿子中的许多弱点和不足,希望我进一步修改提高。
我们取回稿子回到出版社,周达宝又拿出了一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审稿意见,她逐一提出她的看法和建议。有时为了一个用词,她甚至查了辞海,告诉我应该如何理解,可见审稿的严谨与认真。她还特意关照我,对这些意见建议,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后,再确定如何修改。
我希望到湖北、广州等地补充采访,充实写作背景。在她帮助下,出版社开出介绍信,让我去补充采访。出版社还向我的工作单位发函,替我请了3个月的带薪创作假,这是当年国家扶持文学创作的一项措施。
于是,在单位领导支持下,我借了一个照相机,背上背包出发了。我到过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工地,参观过宜昌文化局展览馆、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登上了从广州驶出的两万马力的“德跃”号救捞船,收集了大量背景资料。随后又利用创作假完成了二稿。
责编周达宝很快安排审阅,随后又送到时任出版社副总编辑的孟伟哉审阅。当我再次来到出版社的时候,孟伟哉对二稿提的意见和建议中肯、深刻而具体,可见他审稿的认真和细致,也能感觉到他对科幻创作的关心与支持,这一点倒有些出乎我的预料。后来才听说他不但是著名作家画家,而且也在写科幻小说。
根据二审意见我把小说改为上下两部,又做了局部修改,再次送到出版社进行三审。当年编辑部实行三审定稿制度,书稿出版前要经过责任编辑、编辑组长和总编三道关,缺一不可。
在三审还没有最后完成时,孟伟哉赴青海任文化厅厅长的调令下来了。这时周达宝很是着急,如果等三审编辑手续完成后,负责批准出版的将会是另一位副总编,这样又要重头熟悉稿件情况,出版又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周达宝当机立断,立即把她三审的情况向孟伟哉汇报,孟伟哉当即破例在小说出版审批表上签了字。
回过头来看,《古星图之谜》稿件三次审阅过程正处在我国科幻创作受压抑、受批判的低潮时期,人民文学出版社能够顶住那股潮流,照常审阅编辑出版,实在是一件很有远见的举动。
3、出版之后
1985年5月《古星图之谜》出版时,一下子就印了55000册。
当年12月份《文学报》发表一篇《人民文学出版社重视长篇小说创作和出版,新人佳作大量涌现形势喜人》的报道,其中提到“……程嘉梓的《古星图之谜》……等,都是年轻作家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里第一次成功尝试。”又指出“《古星图之谜》是该社编辑从每年数百部来稿中挑选出来,经过反复帮助和作者的多次修改才得以出版的。”
哈尔滨铁路局文学期刊《奔驰》(1986第1期)还特意开辟专栏介绍《古星图之谜》,发表了介绍和评论该作品的文章,指出这是哈尔滨铁路局职工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透露小说还没有出版前,省作协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将要出版《古星图之谜》的消息,就决定吸收程嘉梓为省作协会员。
1986年5月首届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授奖大会暨中国科普作协科学文艺委员会年会在成都隆重举行,我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古星图之谜》的责编周达宝代表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出席了这次会议,她还带来一批《古星图之谜》赠送给部分中外与会者。
会议间隙我有幸第一次见到童恩正和叶永烈,由于他们会务繁忙,只是简单说了两句,未能向这两位对我有深刻影响的著名科幻作家讨教。
1986年黑龙江省设立“文艺创作大奖”,《古星图之谜》很幸运地获得首届黑龙江省文艺创作大奖创作二等奖。
1987年《古星图之谜》获铁道部“第三届铁路文学奖”。
著名的科幻作家也很重视这部作品。
1991年《古星图之谜》被收入叶永烈主编的《中外科学幻想小说欣赏辞典》(明天出版社),发表了该作品的选段和赏析。
该“赏析”写道:“作者借助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之口,通过对古籍和考古新发现的介绍,弘扬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广大科研工作者在医学、电子工程、生物学等各个领域的攻关进取;看到了人们对保持绿色世界重要性的认识,企求地球人与外星人的和睦相处,相互提携,以及创建一个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新世界。”
1991年在成都参加国际科幻大会时,刘兴诗找到我说,他要编一部大观,准备把《古星图之谜》以缩写的形式收录进去。他说与其由别人来缩写不如由作者自己来缩写。我欣然接受,按时完成了任务。1994年该作品被收入刘兴诗主编的《中外科幻小说大观》(少年儿童出版社),《古星图之谜》是该书所选4部国内长篇科幻中的一部,并在书前特意配了彩色插图。
4、科幻迷的话
《古星图之谜》的出版受到科幻迷的欢迎和喜爱,这里面既有年轻人,也有成年人。
贵阳有一位离休干部叫章铸,他看到《古星图之谜》后爱不释手,一心想把它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于是设法找到责编周达宝,联系到我,让我来改写剧本。我写了一集,认识到写小说和写剧本是两个行当,难以胜任。
他们又请到贵州科普科幻作家彭欣岷,由他编写出十集电视连续剧剧本,再由章铸筹措资金争取拍摄。据说当时拍一集普通电视剧需要3万元,科幻难拍一些,如按每集4万元计算,也需要筹集40万资金才行。当时这些活动都是自发的,产生的费用还得自掏腰包。但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在银屏上看到《古星图之谜》,大家的热情依然不减。章铸四处奔波,苦口婆心动员科技、文化、环保等有关部门资助,最后依然无果而终。
到了2010年代,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一些网友发的帖子,回忆当年阅读《古星图之谜》的感想,让我深受感动。下面就把这些帖子分享给大家。
firstrose (天文街的发起者) :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小学时候。当时只觉得情节非常神奇,并不知道这就是一本标准的硬科幻小说。后来读了不少科幻,但是有时仍然会回想起那颗神奇的铜球。很幸运,前两年居然无意买到此书。再次细读,发现即使是在今天,这本书的内容也绝不落后。当然,书中关于外星球的描述在今天看来有些过时,而且也有点说教的意味。但是关于铜球的发现、研究等情节却一点也不输给一些大师经典。 此书在CX可以找到 。
2009-10-15 19:22
白如黑锅底 :
无意中看到的“老古董”,看完以后实在很惊讶,八十年代的人居然会有那么超前的思想和想象力,实在不比现在的美国大片差。书中的历史无论是真是假,都让我很感兴趣。很佩服作者。
2010-04-15 20:45
風的旱冰鞋 (每天看书一点点) :
第一次看是小学时在图书馆,封面只剩下一半了,看不懂。长大后忽然在网上旧书店看到了这本书,于是买下,细细再看。这才看出了味道,时隔20年,真是像科幻一样。程嘉梓以这部作品毫无争议地进入中国著名科幻作家行列(貌似也只有这一部作品),作品里用历史考古揭示了铜球(外星星图载体)的来历,又充分发挥现在科技的力量,逐步揭开了古星图之谜,着力刻画了一群执著的科学工作者(以徐振宇为代表)的光辉形象,故事情节紧......
2010-11-19 22:08
桥东里:
刚在kindle上读完一本八十年代国产科幻小说《古星图之谜》,在那个年代写成那样还是挺牛逼的。作者程嘉梓在后记里说他为写作而做的实地采访包括广州海难救助打捞局、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救捞拖轮“德跃”号、宜昌文化局展览馆、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等,现在的作家有谁敢说案头工作做得好的?
2012-03-15 11:09:58 来自新浪微博
作者:看云飞风起 发表日期:2004-3-7 23:47:36
古星图之谜是一部程嘉梓写的长篇小说,80年代上小学的时候买的,厚厚的一本,有几百页呢,后来不知怎么掉了。很是怀念。
现在网上根本就搜不到这部小说的全文,都是几百字的片断,让人误以为这是部短篇,其实是长篇啊!
书店也没得卖,郁闷……
这本书和《飞向人马座》对我影响很大,93年考大学的时候就报了北师大天文系,没走成,去了西工大的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
一晃这么多年咯。徐振宇,杨帆,天苑四的外星人……仍然在记忆里很清晰,真想看看啊。
作者:小菜ZZ 回复日期:2010-4-5 14:54:00
我从dellt 同学这里得到了《古星图之谜》的图片版,后来又在网上买到了这本书,我想这么多同学喜欢这本书,就在百度贴吧里建了一个《古星图之谜》吧,有空的时候我就一一码字打出来,希望其他有这本书的同学也跟我一起传吧,人多力量大,一定会完成的:)
5、多年以后
多年后,科幻文学史家、作家郑军在《访中国长篇科幻早期探索者程嘉梓》一文中说:“八十年代中旬,在中国科幻出版低潮期中,黑龙江作家程嘉梓的《古星图之谜》得以出版。这是那个时代篇幅最长,结构最完整,艺术水平最高的长篇科幻小说。在中国科幻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时至2018年,《古星图之谜》又以影视创意的形式,荣获第九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电影创意入围奖。真希望能够借此契机早日把小说转化为影视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
在离开最初有写这部小说的念头已经过去了60年之后,在离开初版和读者见面也已经过去了35年之后,又传来令人鼓舞的消息,《古星图之谜》即将再次和新老读者见面,这是对这部作品的最大肯定。
程嘉梓
2021年3月于南京汤山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京ICP备2021017565号-1
版权所有 © 2013 北京正负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国政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