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死科学”到“活科学”
    更新时间:2021-05-06     浏览次数:0

作者:郑军


  写这样一套书,最初是想给未来学作宣传。我从三十多岁起参加中国未来研究会,直到现在,几乎每次开会我都是最年轻的那个。未来学本身就看不到未来。所以,我想写点东西,让青少年群体接触未来学。毕竟,他们的未来比我长。
  另外一个任务,就是为科学与科幻的融合作点事情。怎样让科幻创作吸收科学的营养,目前的作法就是把两边拉到一起开会,或者让科幻作家到科研院所参观访问。这个作用不能说没有,但是不大,主要是不符合创作规律。
  科幻创作的素材不是科学本身,而是科学提供的两种创作元素。一是叙事元素,也就是科学能够讲哪些故事。知识不能构成故事,人的活动才能构成故事。可是,科学家们都在做什么?文学家并不知道。我就想做做这方面的转化工作。二是审美元素,在影视、戏剧、美术设计、会展等方面有需求。这项转化工作叫做“科学可视化”,由视觉艺术家进行。
  创作《未来的科学》,就是基于这两个想法。这里的科学不是指科学知识,而是指科研工作,这本书介绍了一百个前沿科技动态。暗物质是否并不存在?恐龙灭绝的时候有没有哺乳动物?它们都在未定之数,需要这代青少年去探索。

 

 

  “未来系列”虽属知识读物,但是每本都有主题。《未来的科学》旨在告诉读者,科学本质上不是一堆死的书本,而是一群活人进行的事业。一般科普读物把科学家当成工具人,它们通常只写“科学家发现”、“科学家认为”,然后就去讲解知识。《未来的科学》则会告诉读者,是哪个国家,哪个科研机构,哪几位科学家,用了什么样的科研方法获得这些发现。
  正是由于把科学当成事业,而不是知识体系,所以它是活的,永远在变化中。影响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只给他们讲已经确定的知识。那都是别人完成的,孩子们只能接受,无法参与。“未来的科学”则不同,会给孩子们讲他们能选择的事业目标。


评论信息:
姓名: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看不清楚? *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京ICP备2021017565号-1

版权所有 © 2013    北京正负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国政企网

客服: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 电话:1991015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