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弥漫着暖暖的春天气息,天津外国语大学也被初绽的绿荫包围。在百年沧桑的建筑群里游走穿梭,最后来到了一座工字型的欧式建筑门前。这座依旧保持历史原貌的建筑,就是刚对外开放不久的“北疆博物院”,也是如今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创建者是法国传教士兼博物学家桑志华。他于1914年来华,对中国腹地的地质、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进行探察并做研究长达25年,采集古生物、动物、植物、古人类、岩矿等标本 20 余万件,其中甘肃庆阳、山西榆社、河北泥河湾、内蒙古萨拉乌苏四个地区动物化石的完整和丰富程度世界罕见。北疆博物院是桑志华的一生心血和学术精华所在,也是留给天津乃至中国的百年遗珍。
北疆博物院由当时著名的比商义品公司建筑师比奈设计和监造,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占地约300平方米。1925年在办公楼西端建成陈列馆,为三层建筑,由法商永和营造公司设计。1930年又在办公楼南首增建新楼,南北二楼又以通道相连接,博物院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
在天津自然博物馆古生物馆长张云霞老师的安排下,天津市天文学会的部分理事参观了这座博物宝库,大家徜徉于古老的化石和动植物标本之间,流连忘返。从万余年前的更新世晚期的动物化石,到百余年前采集的华北物种奇珍,这座三层小楼就是一个价值连城的文物宝库,20余万件藏品,印证着北疆博物院在考古学和博物学中非同一般的地位和无尚的荣耀。
聆听着讲解员的娓娓道来,在琳琅满目中陶醉于大自然的神奇。在一楼的大厅正中央的半空中,悬挂着仰头长啸的古象头骨化石,十几米长象牙,沧桑斑驳,颇具霸气,令人震撼,作为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当之无愧。除此大象头骨之外,一楼展厅集中了很多水晶等珍稀矿物和古生物化石,比如野驴、披毛犀和萨摩麟等。二楼集中收藏的主要是动植物标本和植物种子,金钱豹、野猪、猕猴、梅花鹿、猛禽类,各类植物,几乎应有尽有。三楼收集的都是各类昆虫、鱼类、蛇类和两栖类动物标本,手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在近百年前那种极为简陋的条件下,能够将标本做到如此完美和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桑志华及其领导下的团队高超的技术水准。
三层楼的展厅一侧都是标本储藏室,原汁原味再现了桑志华当年做研究的情景,桑志华等人使用过的工具,也原样陈列,已经发黄的照片和资料,记录着那段不平凡的往事,临靠墙角排列整齐的标本藏柜,也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在标本储藏室,如今安装了恒温标本柜,给这座古老的建筑带来一丝现代化的气息。
北疆博物院不仅仅是标本收藏机构,也是一座科学研究院,经历了西学东渐和近代中国考古学建立的过程。当年桑志华担任院长,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担任副院长,博物院的藏品吸引了法、俄、瑞典、比、奥等国的专家学者来华考察,他们与桑志华共同进行标本的收集、研究和整理分类工作。
在百年前中国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桑志华作为一名传教士,能够以一人之力,为我们留下这么多奇珍异宝,能够让我们重温当年华北平原动植物的精彩,能够驻足凝望万余年间的自然历史,功莫大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京ICP备2021017565号-1
版权所有 © 2013 北京正负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国政企网